沂蒙基地(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当时根据地420万人,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20万人次拥军支前,有10.5万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了“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助伤员的“红嫂”、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群体。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1、九间棚 九间棚村位于平邑县天宝山风景区内,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很高的知名度,该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闻名全国。其村旧址为天然形成的奇特巨大的石棚,长30米,深10米,高3米,后为一刘姓夫妇至此,穴居石棚,刀耕火种,繁衍子孙,砌石为墙分为九室,故名九间棚。九间棚村四面悬崖,山高涧陡,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村民生活十分艰苦。原山东省副省长、司法部部长高昌礼于1989年在九间棚过春节时题有“九间棚旧址”。1984年,九间棚人在党支部书记刘嘉坤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双手和顽强的意志战天斗地、艰苦创业。这种典范具体地说就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立足于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克服困难,完成了前人未能完成的伟大事业,这就是九间棚精神,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2、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 临沂费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费县共有2.36万人参加八路军,对日伪军作战1200余次,取得了多项战役的胜利。而发生在1941年11月30日的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是山东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次突围战。 大青山突围战,我方近6000人的庞大队伍,仅靠600人的低劣武装,抗击5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以牺牲300多人,伤500余人的代价,粉碎了侵略者的重兵“清剿”,成功地保卫了山东党政军机关。为了缅怀先烈,如今已建成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全面展示了山东党政军民在大青山突围中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悲壮场景。 3、孟良崮景区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栗裕的指挥下,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一举歼灭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国民党中将师长张灵甫、少将副师长蔡仁杰,毙伤、俘敌三万二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粉碎了蒋介石对山东省的重点进攻的战略计划,创造了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山地运动战、速决战的范例。扭转了华东战局,在全国解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孟良崮由此名扬海内外,被誉为“英雄孟良崮”。孟良崮景区包括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展示了战役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阻援情况,以及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陈毅元帅、粟裕将军的光辉形象。 4、沂蒙革命红嫂纪念馆、影视基地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红嫂纪念馆以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核心内容的红嫂精神。 5、山东省政府纪念馆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 山东省政府旧址(115师司令部旧址)”坐落在具有“沂蒙红色圣地,华夏第一庄园”之称的莒南县大店镇,这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曾长期驻扎这里。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诞生。刘少奇、罗荣恒、朱瑞、陈光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这里生活、战斗、工作过。这里曾一度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被誉为山东省的“小延安”,是一个极具教育意义的革命圣地! 6、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野战军纪念馆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距离临沂市中心5公里,分为东、西两个四合院,保持了当年的外型、结构和风貌。馆内设有复原室、史料展览室,恢复了陈毅办公室、军部办公室等场景,开设了新四军历史沿革、五大战役、整编合编、军民鱼水四个专题展室。陈毅、粟裕、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指挥了著名的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召开了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并镇压了叛匪郝鹏举部,这里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驻地,是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7、沂蒙革命纪念馆 沂蒙革命纪念馆地下二层,地上三层。其中,地上三层建筑主要用于沂蒙革命精神展示、红色影视教育、党史陈列、沂蒙革命精神研究、群众路线展示等。纪念馆建筑形式简洁朴实,体现质朴高尚的沂蒙精神;暗红色基座稳扎大地,暗示沂蒙精神的革命根基;两组支座承载建筑上部主体,象征着沂蒙精神对革命胜利果实的重要支撑;中间贯穿上下的红色筒体,寓意着沂蒙精神中流砥柱的强大作用。 8、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座落在山东省临沂市市区,是为纪念自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地区牺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大型纪念性建筑群和纪念园林,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南北长65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290亩。以45米高的五角灯塔式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心,塔的东南方向有开国首席大将粟裕骨灰撒放处。反映党和人民在鲁中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史,再现了1932年“日照武装暴动”、1943年蒙阴“岱崮阻击战”、1947年蒙阴“孟良崮战役”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光辉战例。 9、“沂蒙山小调”纪念地 1940年,《沂蒙山小调》诞生于临沂市费县薛庄镇(原属马头崖乡,后马头崖乡并入薛庄镇)白石屋。由于附近的山石都是白色的,所以这个村子叫白石屋村。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当地的反动势力“黄沙会”散布谣言,阻挠群众参军。我军民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积极运用宣传武器配合活动。为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文工团员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在一间民房里写成歌词,另一名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以山东逃荒到东北要饭的调子为基调谱曲,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在一次庆功会上,阮若琳唱了这首歌曲,群众听后情绪激愤,当场就有300多人报名参军。1946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汇演,受到陈毅元帅称赞,轰动全国。后来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大约在建国前后,才形成了今天传唱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及作者,以启后人,永志不忘。
10、大青山突围纪念馆 临沂费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费县共有2.36万人参加八路军,对日伪军作战1200余次,取得了多项战役的胜利。而发生在1941年11月30日的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是山东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次突围战。当时我方近6000人的庞大队伍,仅靠600人的低劣武装,抗击5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以牺牲300多人,伤500余人的代价,粉碎了侵略者的重兵“清剿”,成功地保卫了山东党政军机关。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评价这次战斗说:“一场壮烈的拼杀换取了几千人转危为安的空前胜利。这是山东抗战史上抗大人立下的有独特意义的战功。”为缅怀英烈,2012年11月,大青山胜利突围七十二年后,纪念馆在大青山下落成,现在已建设成集纪念广场、纪念馆、纪念碑及抗大碑林于一体的红色党性教育基地。 11、山东省政府旧址 山东省政府旧址,位于莒南县城北15公里的大店镇庄氏庄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诞生地。从1941年初到1945年抗战胜利,四年多的时间里,大店是当时滨海解放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老一辈革命家罗荣桓、徐向前、陈光、黎玉、朱瑞等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从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在莒南大店所作的各项决策,所进行的各项活动都事关全省乃至全国的战争进程。由此,当时的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在评价莒南时说:“莒南是当时全省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是‘山东的小延安’。”旧址内以丰富的资料和实物,生动地再现了八路军115师的卓著功绩及山东省政府诞生、成长、发展的光辉历程,让人们以史为鉴,永远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沂蒙红色教育基地
2020-08-18 12:00:19 | 浏览: 9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