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
  2020-08-17 14:09:13     浏览: 9727  
01.金寨革命烈士陵园
金寨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金寨县城老城区,始建于1964年,占地25万平方米,依山傍水,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景观和自然景观。
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于1964年兴建,塔高24米,气势宏伟,庄严肃穆,正上方刻有刘伯承元帅题词“燎原星火”四个大字,下方为汉白玉浮雕,后下方为革命烈士塔碑文,四周苍松翠柏,绿树成荫。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于1983年建成开放,由邓小平同志题写馆名。馆内陈列包括展厅、革命史厅、将军厅、名人厅、烈士厅、洪学智将军纪念馆和今日金寨厅。 金寨县红军纪念堂,由上将洪学智题名,分长廊和吊唁大厅。堂内两侧长廊陈列有领导人题词,吊唁大厅陈列有老红军照片、英名录、红军雕塑及在金寨组建的十一支红军队伍序列表,是祭奠老红军的殿堂。洪学智将军纪念碑建于2008年10月,包括纪念碑、勋章站柱、纪念广场和长城墙,集中展示了这位两授上将军衔的共和国领导人的光辉人生。红军烈士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已安葬老红军和革命烈士近200位,其中将军26位。红军广场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建于2008年6月,包括广场、上山台阶、牌楼、浮雕等,是褒扬革命先烈和居民休闲的重要场所。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金寨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大多数为国捐躯,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1万1千多人,占全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走出了共和国59位开国将军。


02.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坐落于梅山镇红军村,在崇山峻岭之中,绿水青山环绕之间。这座革命博物馆的占地面积达到了8300平方米,是一座二层的木楼,还有一层地下室以及20间平房。
馆内陈列以实物为主,突出地方特色,分为序厅,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国将军厅,省部级领导展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以及洪学智将军纪念馆等五个部分。陈列文物400余件,图片470余幅,绘画,图表50余幅,大型雕塑4座。
正面悬挂着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徐向前、洪学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笔题词和一幅《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大型浮雕。两侧分别是前言和史迹电动图,概括地介绍金寨县革命史。革命历史陈列馆,共分四个时期:党的成立和大革命时期,展出了金寨旱期党组织的创建和农民运动的兴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丰富的史料,展出了著名的立夏节和六霍两大起义,以及诞生的红32师和红33师,后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又创建和重建的红25军和红28军的史实,反映了金寨既是鄂豫皖苏区的中心区域,又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发源地;抗日战争时期,展出了金寨人民踊跃参加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中共安徽省工委和鄂豫皖区党委在金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史实;解放战争时期,皮定均成功掩护中原军区突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重建根据地,迎来全国解放的史实。
陈列着各个时期牺牲的包括500余名县团级和111位地师级以及8位省军级烈士在内的11093名革命烈士名录和著名烈士的画像和事迹。展出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可以由此看党哺育下的金寨人民及佼佼儿女的革命风和英雄气概。馆内将军厅,展出了洪学智、皮定均、徐立清、林维先、陈先瑞、肖全夫等金寨籍59位共和国将军的戎马生涯和人生风采。这59位将军中有一位上将、八位中将、五十位少将,他们犹如这块红土地上升腾起来的59 颗璀璨夺目的星星,是老区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如今,59位将军的照片由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捐资,以金铂镶嵌陈列闪闪发光、光彩照人。省军级领导展区展示了金寨籍151位省军级领导照片和生平事迹,如原北京市市委书记丁国钰,原甘肃省省委第一书记冯纪新,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最年轻的军级干部,原志愿军三十九军副军长吴国璋,开国元帅罗荣桓的夫人、1955年大校林月琴等。
馆内陈列着我军唯一一位两授上将的开国将军洪学智的事迹和物品,共计644件,有许多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如洪学智1955年授衔的礼服以及三枚一级勋章,1988年授衔的礼服,洪学智各个时期的照片,按原样复原的洪学智将军的书房和卧室等珍贵革命文物。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主席习近平、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乔石、宋平、洪学智、宋健、陈俊生、彭佩云、曾庆红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前来参观视察,并挥毫提词该馆分别被民政部、团中央、安徽省列为全国、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03.刘老庄会议旧址
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最艰难的时期,1932年9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主力退守皖西,这也是红四方面军成立以来主力部队的首次会师。
蒋介石对红军“败退”皖西的消息十分敏感。经过冯寿二、七里坪、胡山寨三场恶战,红军从七里坪、新集这些“赤区”撒出,表明它在大别山西翼已受到重创。蒋介石连电催促卫立煌、陈继承、张钫迅速东进,尾追红军,与皖西的右路军形成夹击之势。蒋介石深信他遇上了彻底消灭大别山红军的最佳“良机”,一边严令各部快速东移,不得“贻误战机”,一边悬出“重赏”,声称金家寨是皖西苏区中心,谁先攻占金家寨,此地就用谁的名字命名设县治,以示嘉奖。卫立煌所部蒋伏生八十三师一直没有受到红军的严重打击,推进很快。
敌军在大别山西侧的“胜利”也大达助长了皖西之敌的气焰。皖西敌各纵队奉蒋介石严令,在右路军司令官王钧指挥下,一反前期的畏缩不前,同时向西进击。北翼徐庭瑶纵队前进速度最快,红四方面军主力到达金家寨当日,徐庭瑶已突破淠河,越过独山试图抢先攻占金家寨。这路敌人进展太快,徐向前、陈昌浩当天并没有掌握这个情报。在金家寨的作战会议上,徐向前提出的作战方案是:率全军向六安东出,打击冒进的徐庭瑶第四师。
转移到金家寨后尚未得到休息的红军立即起程东击。行前,红七十四师被拆散,紧急补充到其他各师。红十师在前,随后是红十二师和红十一师,七十三师做后卫,负责对西线追来的陈继承、卫立煌纵队实施警戒。此时,红七十五师在叶家集一带与敌激战,无法参与此次战斗。
前面就是东、西香火岭(今金寨境内),1930年12月,许继慎、徐向前曾率红一军在这里歼敌四十六师三个团,胜利粉碎了皖西敌人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人们盼望着还会出现这样的胜利。由于这里是苏区,红军没有想到要隐蔽行军,前锋红十师行至西香火岭,即被进占独山的徐庭瑶部发现。经过补充的关征麟旅再次充当急先锋,迅速向我军先头部队发起攻击。红十师突遭打击,就地转入战斗。敌我各占一道山梁,成相持局面。徐向前听到前面响起枪声,知道不好,飞马赶到,发现敌人正大规模地向我军防御线运动,迫击炮弹也乱纷纷地打过来。徐向前命令王宏坤“坚守阵地”,“咬住敌人”,一边命令红十二、十一师向敌左右两翼迂回。山路狭窄,部队突然改变行进方向,加上劳师远征,战斗力减弱,耽误了一些时间。对面,徐庭瑶也发现了红十师,命令三个旅向我两翼迂回,红十一,十二师于是分别在红十师南北两翼与敌军遭遇,激战多时,谁也没有突破对方的防线,双方成相持局面。
徐庭瑶在东、西香火岭与红军遭遇的消息很快被右路军司令官王钧获悉。他意识到,右路军各纵队有可能将徐庭瑶部的东、西香火岭之战演化为一场与红军主力的最后“决战”。王钧急令右路军二纵队所属之胡宗南第一师向战区急进,从徐庭瑶纵队南翼加人战斗;令右路军二纵队第七师、第十二师及独四十旅增援徐庭瑶的北翼,又令驻合肥的右路军预备队一个师星夜西援,加强给徐庭瑶纵队。王钧同时电告蒋介石,令其督促中路军陈、卫纵队“星夜入皖”,与右路军一起将红四方面军合围于东、西香火岭地区。在东、西香火岭展开的红四方面军周围,突然出现了比不久前在新集地区更危险的被敌重兵合围的态势。
卫立煌占领金家寨之时,红军主力已翻山越岭南下至霍山西部的燕子河(今金寨县境内)。这里是鄂豫皖苏区新成立的五星县的县治所在地,敌情稍缓,部队停下来稍做休整,等候派往英山的侦察员报告敌情。侦察员当夜就赶回来了,说英山县城已于9月16日被敌中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官上官云相占领,目前敌已由南向北组织起数道封锁线。这个情报非同寻常,表明红军到英山,就将面临激烈战斗。上官云相是蒋介石手下的悍将,不会轻易让红军在英山得手。
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在燕子河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下一步行动方向。参加会议的有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徐向前、蔡申熙、方英和王平章。张国焘此时已一筹莫展,而在分局内部,以沈泽民为首的鄂豫皖省委代表,则对四方面军相继放弃七里坪、新集和金家寨等苏区重地、不断转移以躲避敌人,感到怒不可遏。无论是对整个鄂豫皖苏区负全责的张国焘,还是鄂像皖省委的领导人沈泽民,红四方面军的领导者徐向前和陈昌浩,都生出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必须结束红军这种不断被动应敌的状态,从战略上恢复主动地位。不这样红军就可能在被动状态中越陷越深,直至完全失败。
燕子河会议开了三天。这是一次有关鄂豫皖苏区和红军未来命运的重要会议,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思考,一些最重大的问题需要决断。会议进行期间,方面军总部接到报告,原部署在霍山、桐城一线的敌右路军第三纵队(敌三十二师),正向燕子河方面攻击前进。徐向前不得不退出会议,带五星县独立团对付这路敌人。他挑出一百多名精兵组织敢死队,由团长郭伦义率领,半夜出击,突然袭击驻在白莲涧的敌三十二师师部,将其副师长、参谋长以下数十人全部击毙,迫使敌人全部逃回霍山诸佛庵。这场战斗影响了会议的进行,却加剧了会场上的紧张气氛。
张国焘还是那句话:怎么办?!徐向前、陈昌浩提出:即使有上官云相的四十七师在(敌五纵队的五十四师位于罗田)红军仍应继续南下英山,以我四方面军全部击敌一个师,获胜有较大把握。占领英山,我军即可获得一个立脚点,搞到粮食和其他军用品,使自己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其次,就目前的兵力对比而论,红四方面军要打破“围剿”已经十分困难,占领英山后,我军应坚决甩掉根据地这个包袱,干净利索地跳到外线,进军潜山、太湖,在更广大的战场上,在敌人的大后方作战,调动敌人出苏区,红军再伺机打回根据地,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的战略设想。张国焘此时心乱如麻,他表示支持这个提议,深信红军留在根据地已不能打破“围剿”,那样就不如跳到外线,引敌人兵力出苏区,以后再瞅机会打回来。
沈泽民、王平章强烈反对徐向前、陈昌浩的意见。他们坚持自己一贯的主张,即红军的责任是保卫苏区,红军离开苏区,苏区就将不复存在,况且红军离开苏区也将面临失去根据地支援的危险。目前红军还有数万人马,怎么就承认失败,置苏区人民于不顾,完全退出根据地呢?红军从新集退到金家寨,又从金家寨退到燕子河,沈泽民已完成了对自己和张国焘关系的重新定位:张国焘正在惊慌失措中放弃整个鄂豫皖苏区!这个老“右倾”就要断送这块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打出来的红色根据地!他绝对不能同意!沈泽民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边苏区已经错了,现敌中路军与敌右路军主力全部汇聚皖西,红军正应趁机拉回鄂豫边苏区,依靠老区群众,重整旗鼓,恢复根据地!这样或许还能弥补错误,夺回失去的胜利!

会场上出现了激烈的争执,军队和地方的负责人看问题的立场与方法不同,争论自然就不会有什么结果。然后是久久的沉默。这时,一直默默无语的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提出了第三种建议:如红军跳到外线作战,东出潜、太不如西出平汉路,进至路西的应山、随县、枣阳一带,那里有党和红三军(即贺龙领率的红二军团,于1931年3月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总指挥,关向应任政委),背靠桐柏山,地形条件较好,苏区中央局9月13日的电报不是指示红三军向平汉路西展开活动,策应四方面军吗?这个建议显然与徐向前、陈昌浩的建议有相似之处,只是跳到外线去的方向不同。
张国焘沉默不语。现在是由他拍板的时刻。大家眼睁睁地看着他。他不仅是鄂豫皖中央分局的书记,鄂豫皖军委的主席,还是中央代表。张国焘沉默许久,突然做出最后决定:由郭述申和皖西独立第四师师长徐海东率少部兵力和地方武装,在皖西和潜、太地区扰敌后路,牵制敌人,红军主力先取英山,再向黄麻苏区回师!
燕子河会议是历史给予张国焘的最后机会。就会上出现的几种建议而言,无论是东出潜、太还是西出平汉路,都比取英山后回师黄麻更有想象力,红军也能得到更大的战略上的主动。但张国焘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四方面军跳到外线去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使拥有4万平方公里,350余万人口,26个县级政权的鄂豫皖苏区的全部沦陷,就等于承认第四次反“围剿”彻底失败,张国焘必然要就此“重大失败”向中央负责。
无论是彻底放弃苏区还是红四方面军跳到外线作战,都是大事,张国焘必须向中央请示,中央没批准之前,他不能贸然行动,然而,此时他已然采取行动了。
红四方面主力军西移的消息很快被蒋介石获悉。红军在黄安的河口再陷重围。黄柴畈大突围之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越过平汉线,激战三千里,开启创建川陕苏区的艰难征程。


04.五星县苏维埃政府
五星县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镇老街,建筑占地面积255平方米。遗址经多次维修,保存完好,已建成“五星县苏维埃陈列馆”,对外开放,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2年3月,由于中共五星边区委遭到破坏,中共皖西北道委报经鄂豫皖省委同意,建立六安、霍山、英山、罗田、商城五县边区苏维埃政权,设中共五星县委员会和五星县苏维埃政府。历任县委书记童方堃、韩承宏,主席余良桂。下辖军事指挥部、五星独立团、游击大队和群团组织。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县委部分干部和武装编入新组建的红27军第3团,县苏维埃政府也随之撤离。
五星县是我党最早跨鄂、豫、皖三省边区的县级革命政权,堪称鄂豫皖三省最早的代表,它为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05.梅山水库
梅山水库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淮河支流史河上游,坐落于有“红军故乡、将军摇篮”之誉的安徽省金寨县县城南端。它位于史河上游,坝址在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大小梅山之间。
水库上游主要支流有竹根河、白沙河、麻河、白水河等11条山溪河流。库区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占史河全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的28.6%,总库容23.37亿立方米。相应洪水位140.77米,防洪库容11.3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96亿立方米,死库容4.02亿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125.27米,防洪标准万年一遇。
梅山连拱坝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大坝高88.24 m,坝顶高程140.17 m,防浪墙顶高程141.27m。连拱坝由15个垛和16个拱组成,轴线长311.5 m。拱圈采用180°中心角的半圆拱,底拱圈厚2.3 m,顶拱圈厚0.6 m,内半径为6.75 m。垛采用两侧垛墙与上、下游面板和垛内隔墙组成的空腹双支墩结构,河床坝垛3~13号垛上游面板宽6.5 m,左岸1号、2号垛及右岸14号、15号垛上游面板宽6.0m,下游面板宽度随坝高增加相应增大。垛上游坡度为1:0.9,下游坡度为1:0.35。连拱坝左右两端各接一段重力坝和空心重力坝,坝轴线总长443.5 m。枢纽建筑物还包括右岸开敞式溢洪道、右岸泄洪隧洞。9号拱泄水底孔和坝后式电站厂房。
梅山连拱坝蓄水初期曾发生运行事故。1962年9月28日水库蓄水至竣工后最高水位125.56 m,高水位持续至11月6日凌晨时,右岸坝肩基岩裂隙突然大量漏水,实测漏水总量达70 L/s,14号垛基一个未封堵的固结灌浆孔向外喷水,测得压力水头达31 m,相当于库水位对该处水头的82%。右岸坝顶及拱、垛多处出现裂缝,其中15号拱冠内侧产生裂缝由拱顶延伸而下长达28 m,最大缝宽6.6 mm。经放空水库检查,发现右岸13号垛至16号拱台前缘基岩接触面附近长达100余m,宽约30~80 m范围的基岩局部滑动和张裂。后采取坝基固结与帷幕灌浆,增设右岸坝垛重力墩、支撑墙、基岩预应力锚固和坝后排水设施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修复加固。1969年和1991年两次大洪水及40年运行考验,大坝运行正常。1991~1992年梅山连拱坝进行首次安全定期检查,确认符合现行规范,评定为正常坝。


06.汤家汇少共赤南县委(易氏祠)
易氏祠位于安徽省金寨县汤汇镇街道笔架山路左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150年历史。建筑为一进三幢,6院26间,设计合理,土木结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多次维修,保存完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金寨县少数青年学生在上海、武汉等地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3—16年(1924—1927)在外地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陆续回到家乡,进行革命活动,秘密发展团员(1925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又称“少共”)。1928年2月,少共商南区委会成立,书记周维烔领导汤家汇、南溪、斑竹园等地青年运动。1929年,广大团员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立夏节起义。起义成功后,汤家汇、丁家埠、吴家店等地先后建立了9个区的团组织。在汤家汇易氏祠成立了少共豫东南道委、少共赤南县委,区以下各乡成立团支部。领导豫东南、赤南县的青年运动以及少先队和儿童团工作。
少共道委、县委设组织、宣传、保卫、支前等科室,少共道委书记李中原、少共县委书记张良记领导青少年站岗放哨、读书识字,传递情报和打土豪、捉特务。组织青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组织少年儿童到前线慰问红军战士,到医院慰问伤病员,帮助烈军属挑水、打柴。整个共青团、少先队、童子团活动在根据地内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极大地支援红军前线作战、推动党政地方工作,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07.汤家汇接善寺
1931年6月,豫东南道区苏维埃设于接善寺,辖商城、固始、光山等县。为培养革命干部,期间,罗银青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配以民歌《八段锦》曲调,广为流传。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六安市金寨县考察时曾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豫东南道区苏维埃旧址接善寺。1931年6月,豫东南道区苏维埃设于该寺,辖商城、固始、光山等县。1932年3月,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东进,曾驻寺休整。1933年4月,中共皖西北道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该寺召开,与会人员300余人,中共中央特派郭述申作形势与任务报告,并将豫东南道区和皖西北道区合并为皖西北道区,选举产生了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执行委员会。

08.汤家汇赤城县邮政局
赤城县赤色邮政局旧址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赤城县邮政局成立于1930年,下设7个邮政支局。1931年9月撤离。这是安徽境内第一个苏区邮政局。旧址徐氏祠为晚清时期四合院建筑,面积近150平方米,前门后殿,共6间,保存较好。
1930年初,鄂豫皖苏区在今金寨县汤家汇设立赤城县邮政局和麻埠邮政局。赤城县邮政局,下设7处支局。作为主要的赤色邮局,赤城县邮政局主要办理苏区文件、信函寄递业务。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邮政局先后撤离或转入地下坚持工作,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赤色邮政局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时期邮政经济史的重要资料。

09.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沿指挥部纪念馆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位于金寨县天堂寨镇。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遵照中央指示,从鲁西南重镇菏泽出发,于8月27日千里跃进大别山,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当年12月30日,将前方指挥所设在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的周宅。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占地面积24256平方米,包括指挥部和广场、月牙塘两部分。主体建筑体现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徽派建筑风格,整体一层局部两层,砖木结构,五进三纵,连为一体。  指挥部旧址内的布展以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事件为轴心,以图文并茂、实物并举的形式,辅之以声、电、光等高科技手段,完整地展示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后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期间,克服各种困难,克敌制胜,不断创造战争上奇迹的历史场景。展览区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厅、作战会议厅和金寨籍开国将军厅,对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在大别山期间的生活起居场景进行设置和展览。展厅里的图片、文字、实物不但丰富,而且集中、全面,使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整个战斗历程得到了完整展示和再现。


10.王步文故居
王步文故居位于岳西县温泉镇资福村,时代为清。王步文(1898—1931年),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是安徽早期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安徽省党组织最早的领导人之一。1927年后,历任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委员、常委兼中共怀宁中心县委书记,中共中央巡视员,中共皖南特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31年4月因叛徒出卖被捕遇难。故居为王步文少年居住、读书和完婚的地方,现为一栋砖瓦房,坐西朝东.五开间加两厢,面积100平方米。门前有一池塘,环境清幽。



11.大别山烈士陵园
西是著名革命根据地,早在1924年王步文(后任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就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1927年建立党小组;1930年前后在王效亭等共产党人领导下的六霍系列起义中的包家河、头陀河、黄尾河暴动和潜山地区的请水寨暴动,相继在这里爆发。并由此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二师和霍山游击师,建立起了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和霍山县第四区苏维埃政府,开辟了以天堂为中心的面积15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后五年间,这里曾是中共鄂豫皖省委、皖西北道委所在地;红十一军、红二十七军及红四方面军也先后在此休整转战。1934年11月徐海东将军率红二十五军进驻岳西上坊田及英山陶家河地区,建立起一块纵横30余里的革命根据地,为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和此后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作了物质准备和经验积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后,1935年2月3日,高敬亭将军在岳西凉亭坳重建红二十八军,建立中共皖西特委和皖鄂边特委,开辟了以岳西为中心的舒霍潜太边和皖鄂边根据地,使岳西成为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政治、军事中心和红二十八军的大本营,领导边区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国民党17万军队,有力地支持了主力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7月,鄂豫皖边区国共谈判在岳西上青小学举行,它首开南方八省和谈成功的先河。在解放战争中,这里还是刘邓大军二野三纵司令部和鄂豫皖军政大学皖西分校所在地。半个世纪以来,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岳西先后有三万八千余人为革命而牺牲。

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人,1958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在岳西建立烈士陵园。50年来,陵园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朱德元帅为纪念碑题字,李先念主席和徐向前元帅分别为纪念馆题词;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长万里,原国务委员张劲夫、李贵鲜,原中纪委常务副书记郭述申,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来柱、海军副司令员郑国仲,历届省市领导都先后到陵园视察。 县委、县政府及上级民政主管部门更是注重陵园建设、管理与功能发挥,始终把陵园的建设列入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共投入资金800万元,组织义务俭勤7万人次,使陵园得到了不断的建设与发展。陵园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400平方米。园内建有纪念碑、纪念馆、英雄群雕、红军亭、百步台阶、王步文烈士墓等主要纪念设施和建筑物9处;建立了梅、桃园和盆景园,园林绿化美化率达81%;修建了休闲石桌椅和园林小道。其中陵园的核心建筑--烈士纪念馆重点展示请水寨等四起农民武装暴动、红28军重建及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光辉史迹,介绍了王步文、王效亭、高敬亭等111位著名英烈的英雄事迹,珍藏和陈列了革命文物图片455件(幅),是安徽省史料最为丰富的烈士纪念馆之一。此外,县委、县政府还就陵园的管理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出台了陵园管理规定;在功能发挥上每年都赋予一定的宣教任务。数十年来,陵园始终把褒扬先烈、教育后人作为工作宗旨,加强陵园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及国防教育基地功能作用。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建立了网上烈士陵园;积极主动与部队、学校协作,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完成了县委、县政府所赋予的领导干部的"三讲"、共产党员"三个代表"等一系列重要学教活动。


12.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率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根据省委长征前留下的指示信,1935年2月,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在岳西县凉亭坳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武装斗争。1935年6月,中共皖西特委迁驻鹞落坪。不久,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在转战途中进入鹞落坪,在此建立游击根据地。鹞落坪逐渐成为红二十八军领导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大本营和中心游击根据地。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鄂豫皖地区是保存革命力量最多的游击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精神,红二十八军和国民党军政当局在岳西县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 1937年8月,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撤离鹞落坪,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成为坚持大江南北敌后抗日的重要武装。
为弘扬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丰功伟绩,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2007年初景区开工建设,恢复了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住所——聂家老屋,维修了屋后战壕,兴建了红二十八军展陈馆和中心广场等工程。 2008年7月,工程完工,2009年4月对外开放。

13.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
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位于岳西县天堂镇东山村,距离县城3000米。整座建筑为清代宗祠,3进2厢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分独立二师革命史展、大别山民俗展、岳西非遗馆等几个部分。总面积1800平方米,展陈面积1200平方米,是保存较完好的红色祠堂。
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原为汪氏宗祠。1930年2月,继黄麻、商南、六霍起义之后,岳西县爆发了著名的鄂豫皖四大暴动之一的请水寨暴动,并且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支有重大影响的工农武装——潜山独立师。先后更名为潜山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师长是王效亭,司令部的旧址就设在汪氏宗祠。这支武装部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的四大红军主力之一,转战于潜山、霍山、英山、太湖、六安、怀宁、舒城、桐城八县之间,开辟了一个以天堂为中心,方圆1500平方公里,拥有15万人口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是鄂豫皖一带最早的17个县级政权之一。这是党领导的震撼皖西的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运动,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烽火连天的武装革命斗争,革命的烈火燃遍了每一个山寨村落,写下了极为璀璨夺目的一页。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以请水寨暴动为主要展陈内容,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方式展现了这场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
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既是红色革命史的见证物,同时还是大别山民俗的荟萃之地。纪念馆利用宗祠的东、西厢房开辟了“大别山民俗展”和“岳西非遗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岳西的民俗民情和历史文化。


14.苏家埠战役纪念馆
家埠战役纪念园兴建于2009年7月,占地100多亩,由徐向前元帅铜像广场、苏家埠战役纪念馆等组成。苏家埠为六安西南大镇,出入大别山重要通道。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在此集结重兵,作为阻击和围攻红军的重要据点。民国21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围攻麻埠、独山。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主力由豫西东进迎击,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历时48天,取得苏家埠战役大捷。镇东三拐地(今苏家埠中学门口)为当时庆功大会场所,立有“苏家埠战役旧址”纪念碑,碑高4.65米,记述该战役情况。镇东南朱家大院为红四方面军苏家埠战役总指挥部旧址,现辟为陈列馆,徐向前元帅为之题词。战役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2年3月22日至5月8日,红四方面军主力一万五千人在皖西人民和地方武装大力支援和配合下,主动发起苏家埠战役。这是红四方面军围点打援、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是中国工农红军自建军以来规模最大、缴获最多、代价最小、战果最好的一次空前大捷。此战例已被我国防大学、美国西点军校等多个世界著名军事院校作为经典战例编入教材。


15.张家店战役纪念馆
张家店战役纪念馆,是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第一馆”。纪念馆布置在毛坦厂镇的涂公祠东支祠。据史料记载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当年8月,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率所辖七、八、九旅相继解放了六安、舒城、霍山、潜山等9个县城。敌88师师部及其62旅逃至张家店后,即抢修工事,准备负隅顽抗,寻机逃跑。
1947年9月9日拂晓,被刘邓大军陈锡联率三纵队围困的敌人,先以少量兵力分路进行试探性突围,后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用两个营的兵力对我20团阵地连续三次猛扑,企图打开缺口逃跑,但均被我军击退。同时,26团也打退牵制性反击。前来增援的第46师3团,也被我7旅21团阻挡在距张家店2.5公里的中店一带。下午3时,敌军全力突围,仍未得逞,只得固守待援。当天下午,三纵主力到达张家店附近,确定晚上发起总攻,速战速决。当晚10时,总攻开始,纵队集中炮火,首先摧毁了敌司令部,88师副师长张世光带十多人抢先逃窜,敌群惊惶失措,陷入混乱。我军勇猛杀敌,敌人整营整营放下武器。到了10日4时,敌88师师部及62旅被我全部歼灭,全歼敌少将副旅长唐家楫以下官兵4800多名,缴获各类枪炮数千件。该场战役标志着陈锡联将军率领三纵打开了皖西斗争的新局面,对发展和巩固皖西根据地,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这场战役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来,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首次取得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被写入军史。张家店战役开始时,刘邓大军第三纵队指挥部设在距张家店20公里的毛坦厂镇内的涂氏祠堂。
张家店战役纪念馆的第一展厅重点展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过程,共分“英明决策”、“千里跃进”、“战略展开”、“立足生根”、“棉衣之歌”、“主力出山”等6篇;第二展厅重点介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第一场战役——张家店战役,共分“速回师、三纵调兵”,“巧诱敌、欲擒故纵”,“围顽寇、瓮中捉鳖”,“打援敌、以少胜多”,“军与民、骨肉情深”,“忆先烈、青山永志”,“三纵队、将星璀璨”等7篇。

16.大湾村
大湾村位于花石乡西南部地处山青水秀,景色迷人,环境优美的帽顶山脚下,平均海拔800米以上。一度是个贫穷闭塞的“落后村”,偶尔来辆汽车,都能被当成新鲜事围观半天。如果说集老区、库区、高寒山区于一体的金寨,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那大湾村就是金寨县难啃的“硬骨头”。
如今,大湾村变了。村民们住进了新房子、吃上了“旅游饭”、做起了采茶工,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日子越来越好。2018年,大湾村在全县率先实现脱贫“出列村”,还成为全省首个“5G村”。
大湾村因何而变?说起原因,村里人不约而同回忆起三年前那场座谈会。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脱贫攻坚的首站就选在大湾村,总书记一连走进大湾村5户农家,听取村民对实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种植茶叶、发展养殖业以及移民搬迁等的想法,了解省市县开展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他对乡亲们说,我这次专门来看望大家。从北京坐了1个半小时飞机到合肥,又坐了1个半小时汽车到金寨,再用1个多小时进山来到你们这里,就是要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
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习近平:不能忘了老区,老区人民养育了我们。
习近平对大湾村的乡亲们说,在地方工作时,我一直抓老区建设,同老区很有感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不光与当地干部群众拉家常、话脱贫,还在村民陈泽申家的小院里开了一场座谈会。总书记深情叮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大别山,吹暖了大湾村。三年来,他们积极探索,不懈奋斗,走出了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绿色脱贫新路,一跃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示范样本。




17.许继慎故居纪念馆
许继慎将军陵园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土门店许继慎故居,占地400平方米,前方树有许继慎的铜像,高2.8米,徐向前元帅题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同志之墓”的碑文。陵园内有事迹陈列馆等建筑及设施。
许继慎(1901-1931年)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杰出将领,军事家。原名绍周,别名旦如,又字谨生,1901年出生于六安县(今裕安区)青山乡土门店。1931年11月张国焘假借“肃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许继慎杀害于河南光山县新集,年仅30岁。1945年,在中共第七届党代会上,许继慎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恢复了党籍,被追认为“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1989年11月29日,许继慎被中央军委确认为33位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皖西博物馆
皖西博物馆新馆坐落于六安市政务新区市行政中心东侧,属市级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博物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始建于1980年,占地1.3万平方米,系仿徽派建筑。建筑面积近4500平方米,其中展厅1500平方米,文物库房1150平方米.
皖西博物馆规划总用地面积2.7万平方米,地上3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设计独特、结构新颖,以三层主殿为中心,南面为两层东、西耳房,背面为凹字型两层后楼。形体采用宫廷加庭院式布局,以汉代建筑的演化结合传统徽派民居院落空间,整体体现汉代建筑风格。
皖西博物馆展馆共有9个展厅,680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标本近万件,馆藏量居全省博物馆第二。它由六安历史文物精品和皖西革命为基本陈列内容的《走进皖西》和《皖西庐剧艺术》、《皖西民风民俗》、《元亨纪念馆》3个专题陈列馆组成,相对自成系统,具备文物收藏、保护、展示、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走进皖西”包括“皋陶魂”、“古代英杰”、“红旗漫卷”三大部分。以青铜文化、陶瓷文化、葬制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以文物、文献、历史图片为载体,结合馆藏实际,通过场景、模型、数字技术、图文等多种辅助手段,展示皖西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18.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
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距离六安市市区约30公里。独山暴动,又称六霍起义,1929年11月7日发生于安徽省六安市,是继黄麻起义、商南起义之后的一次规模更大的农民武装起义,它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立下了鼎足之功。
1929年11月,正当中共六安中心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组织发动六霍地区全面武装起义的一触即发之际,7日晚发生了独山三区二乡农协会秘书何寿全和两名女农协会员被捕并被搜去农协会花名册的事件。为了使党组织和农协会不遭到破环,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周狷之、委员吴干才得知后,和三区区委连夜赶到独山第四高等小学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起义。8日拂晓,独山周围十五个乡的近万名农民,手持大刀、长矛、钢锥、土枪等从四面八方涌向独山镇,将敌魏祝三自卫团驻地马氏祠团团围住,打死两名哨兵并夺下枪支,敌人慑于起义群众的声威,被迫释放了何寿全等人并交出花名册。被围之敌见起义农民越来越多、愈战愈勇,顿觉困守无望,遂纵火焚烧民房,乘机逃窜。起义队伍占领了独山镇,史称“独山暴动”。此后,霍山的西镇等地相继举行了农民武装起义,从而掀起了六霍地区农民武装斗争的高潮。
独山农民起义的胜利,为安徽的武装革命斗争开创了三个“第一”,即打响了六霍起义的第一枪;组建了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安徽红军第一游击纵队,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建立了第一个工农民主革命政权——三区工农革命委员会。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20.舒茶纪念馆
1958年9月16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亲临安徽第一个、全国第二个成立的人民公社—舒茶人民公社视察,并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开辟茶园”的伟大号召。1968年,舒茶人民在当年毛主席视察的地方建设“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1968年,舒茶人民在当年毛主席视察的地方建设“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2008年,国家革命老区项目拿出150万元支持舒茶镇修复“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50多年来,舒茶人民响应主席号召,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纪念毛主席视察舒茶,舒茶镇党委、政府积极对上争取,落实革命老区项目建设资金,邀请安师大、省博物馆专家学者实地勘察、论证,编制了《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旅游规划》和《布展方案》,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时值毛主席视察舒茶51周年之际,2009年9月16日,焕然一新的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展览馆里收集了毛主席当年视察舒茶时留下的大量珍贵照片,并以实物、图片和现代声光模拟等形式展现视察场景。

21.西镇暴动纪念馆
西镇暴动纪念馆位于安徽省霍山县漫水河镇镇政府北侧山上。从山下到纪念馆,建有113级石阶。纪念馆门前两侧,立有一对石狮,东侧为西镇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为楼阁式建筑,面积485平方米,高21米,木石结构,上下二层,四面回廊,廊中12根圆形大柱,对称排列。重檐歇山,琉璃瓦顶。纪念馆四周青松翠柏簇拥,十分庄严。
纪念馆一楼陈列着革命先烈的遗物;二楼陈列先烈们的遗像、生平事迹及暴动时的照片、绘画等,再现了当年的暴动历史场景。纪念馆东侧为西镇革命委员会旧址。
西镇,在历史上是霍山县西部山区的统称。西镇暴动是六霍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11月19日,西镇人民在中共霍山县委的领导下举行了武装暴动,推翻了国民党的西镇事务所,成立了皖西第一个红色政权——西镇革命委员会。随后,西镇游击队又和六安、金寨、霍山等地革命武装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西镇便成为皖西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区,在安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2.霍山红色区域中心纪念园
霍山红色区域中心纪念园兴建于1986年,位于霍山县城西南角,占地面积17.1公顷,广场面积1.5公顷。园内纪念设施分为山上和山下两个部分。山下为红源广场,山上由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纪念馆、六霍起义纪念亭、传贤亭、淠西亭等4个部分组成。
山上的整个纪念馆共分为四个展厅,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分别展示了“曙光初现、星火燎原、红旗飘扬、共御外侮、逐鹿中原、红源流长、永远缅怀、情系老区”八部分内容,将霍山作为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的萌芽、形成、发展、建设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作了一次系统的介绍。纪念馆分时期收录了99位知名烈士的生平事迹,展馆内图文并茂,展出文献资料、兵器、烈士遗物等实物200多件,革命旧址、烈士肖像图片400多幅,另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名人为纪念霍山革命的题字、题词等,其中中央首长亲笔题词的十余幅,大多为全国独有珍品。
纪念园现为安徽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省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六安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

23.霍邱县烈士陵园
邱县烈士陵园位于六安市霍邱县城关镇东城区,占地面积24亩,是为了纪念红25军“霍邱保卫战”,1964年经南京军区原司令员许世友将军建议,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于1965年兴建而成。
原烈士陵园只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底边长49米,塔身高21米,加塔顶红星闪耀的五星红旗,塔高共26.6米,塔身正面,镶嵌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霍邱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名。2008年,陵园进行了重新规划,设置了中心纪念塔区、追思缅怀区、休闲游览区和综合服务区四个区域;新建了革命历史陈列馆、革命历史浮雕纪念碑、革命烈士英名碑、铭志亭、清风林、思廉廊、综合服务楼等纪念建筑、教育场所和服务设施;重新装修了灵通桥、追思亭和景仰亭等,使烈士陵园的面貌焕然一新,功能显著增强,成为告慰先人、激励今人、教育后人的教育场所,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4.“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
许多人对中学历史课本中的那朵绽放于天空中的“蘑菇云”印象深刻,而这朵“蘑菇云”背后的功臣之一就是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出生于兵荒马乱、国家动荡年代的邓稼先,面对发达国家的利益诱惑,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并献身于中国精尖端武器的科研事业中。
邓稼先故居主题建筑名为铁砚山房,原本为清代书法篆刻艺术大家邓石如(邓稼先六世祖)故居,因邓石时任两湖总督毕源所赠铁砚而得名,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为了提高故居可看性,六年前当地政府曾将这里修缮一新,以更加丰富饱满的面容展现在大众面前。
铁砚山房为四进穿斗式瓦房,层层进入内容各不相同。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守艺堂”正厅,第三进为“燕誉居”,第四进主要功能为仓库。
房间布局最大程度地展现了邓稼先与其家人曾经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邓稼先省钱用过的衣物、鞋帽、书籍等都是其妻子许鹿希和邓志平等亲属所赠,床铺、立柜、座椅、墙体等都带有很强的岁月感。
翻看邓氏族谱你会惊奇的发现“虎父无犬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邓稼先可以说出生于真正的书香世家。六世祖邓石如是邓派篆刻创始人,父亲邓以蛰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对邓稼先产生了重要影响。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邓家祖屋,后随母亲和姐姐搬迁至北京。他的父亲邓以蛰曾任当时我国众多高等学府(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哲学系教授,并且与杨振宁之父杨武之为多年老友,在北京求学的过程中,邓稼先与同校的杨振宁也成为好友。
回望邓老一生的峥嵘岁月,一定绕不开这几个词语:奉献、坚持、爱国。1950年,只有26岁的邓稼先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四年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学业结束后,美国政府试图用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让他留在美国,但想到身后的祖国至今仍然陷入水深火热中,他毫不犹豫放弃轻而易举便能得到的金钱和地位,只身回到祖国投身科研事业中。
由于常年劳累奋战第一线,晚年的邓稼先积劳成疾,即使在弥留之际仍然挂念着祖国的科学事业,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用一腔热血助力中国科学发展。1986年,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他临终前仍然关心着祖国的国防事业,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拉得太远……”,
邓氏家族“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潜移默化中对对当地文化氛围产生重要作用,其家乡五横乡被誉为“文化之乡”、“水墨五横”。故居院落内杨柳青青,绿树成荫,三两只鸟儿在空中盘旋,吟唱赞美着院落主人的美好品质。

25.舒县新四军第四支队纪念馆
新四军四支队革命纪念馆,位于安徽省舒城县高峰乡东港村原韦家大屋,距舒城县城40公里。
1938年2月,奉党中央指示,红二十八军和豫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下辖七、八、九团和手枪团,共计3100人。3月8日,四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的率领下,东进抗日。4月,进至舒城县境的东、西港冲。此地群山环抱,峰峦起伏,西连大别山脉,东窥合(肥)安(庆)公路,是开展游击战争很好的根据地。5月,支队司令部进驻东港冲韦家大屋,7月,移驻西港冲钝斧庵。政治部由河棚新开岭移至韦家大屋。至此,东、西港冲成为四支队在皖西、皖中、皖东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1938年5月,四支队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首战告捷,打响了新四军抗日第一枪。为配合友军保卫武汉,四支队在合(肥)安(庆)、合六(安)、六舒(城)等公路沿线不断出击日军。1938年7月,四支队在舒桐交界处的小关伏击日军,毙敌300多名,击毁敌车50余辆,中共舒城县委在东港冲举行祝捷,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献,慰劳抗日将士。四支队在舒城期间,还支持地方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人民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四支队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后幸存者中,被授予大将军衔的2人、上将军衔1人、中将军衔7人,少将军衔41人,担任省军级领导职务160多人。
为缅怀纪念新四军四支队全体将士的丰功伟绩和高敬亭将军的传奇人生,弘扬革命精神,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舒城县人民政府多方筹集资金,投资1200多万元,对四支队司令部旧址韦家大屋进行了修缮,扩大陈列展览面积,对散落民间的革命文物进行抢救性征集保护,充实陈列展览实物资料。同时在旧址左侧的山上建烈士塔和大型汉白玉浮雕等纪念性景观。

26.舒城胡底烈士纪念馆
胡底烈士纪念馆位于安徽省舒城县城南10公里的干汊河镇洪宕村。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胡底烈士纪念馆,设置四个展览厅,分六个章节,用100多幅图片、大量实物和珍贵资料,全面展示了胡底烈士及其隐蔽战线战友们的生平事迹和丰功伟绩。
胡底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红色特工”。1905年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干汊河镇洪宕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以电影演员身份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秘密从事革命工作。20世纪20年代末,胡底作为中共中央特科卓越的情报员和钱壮飞、李克农一起,打进蒋介石的最高特务机构——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务调查科,被周恩来誉为“龙潭三杰”。1931年,胡底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创作并参与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红色戏剧,后任中央军委侦察科长。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因反对张国焘分裂路线惨遭杀害。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81年12月8日,国家民政部再次追认胡底为革命烈士。



27.渡江战役纪念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于2008年10月2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的巢湖之滨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规划用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规划场地成半岛状突出巢湖,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纪念馆已于2012年4月份正式开馆。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伟大起点。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渡江战役总前委就驻扎在肥东县撮镇瑶岗村。渡江战役纪念馆是和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纪念馆等同规模的国家一流纪念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最南端,面向八百平方公里的浩瀚巢湖,规划用地22万平方米。2012年11月2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纪念馆自南向北由五角星胜利塔、总前委群像和纪念馆组成。胜利塔高达99米,九九八十一,代表着“八一”军队的胜利,从空中俯瞰整体建设呈五角星的形状。高大的渡江战役总前委群雕为全铜铸制,从东向西分别为粟裕、陈毅、刘伯承、邓小平和谭震林五位总前委成员。雕像表现出了五位领导人在合肥瑶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的雄才大略与宏伟气度。
渡江战役纪念馆体现的是水与战舰的主题,巨大的馆身犹如两艘雄伟战舰并排行驶在浩瀚的水面,向前直指南方的长江。
舰首跨度35米、悬挑高度44米,纪念馆整个馆体地面长度南北长107米,宽39米。馆身以49°角向前倾斜,象征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主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馆内基本陈列《百万雄师过大江》全面展示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28.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又名李氏家族旧宅、李府、李鸿章府,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号,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家宅,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
李鸿章故居,总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由李府和淮系展馆组成。李府占地2000平方米,淮系展馆占地1500多平方米。李府由南向北分为五进,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和走马转心楼。
李府是江淮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晚清名人故居。故居前厅布置了“李鸿章生平展”,该展览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即“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中厅和小姐楼则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充分表现了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29.蒋光慈故居
蒋光慈故居座落在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乡白大老街中间,坐东面西。原为土墙草顶,店房四间;瓦顶堂屋、厢房各三间,整个故居呈“凹”字形,店号为“蒋恒兴”,蒋光慈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而今虽已改成砖瓦基建,但布局未变。
蒋光慈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人,1901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乡,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由刘少奇介绍入党。他一生投入革命事业,积极倡导革命文学,先后发表了诗集《新梦》、《哀中国》,小说《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短裤党》、《咆哮的土地》等,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郭沫若称之为“革命文学的前茅”。1928年后创办《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拓荒者》等刊物。1931年,他英年早逝于上海。陈毅亲笔题写“作家蒋光慈之墓”,供人缅怀瞻仰。1957年,蒋光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2016 年 4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金寨革命博物馆,在讲解员介绍蒋光慈及其作品时,他深情地说:“我的父亲当时也是受了蒋光慈作品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剥削制度要推翻,就是读了他的小说才认识到的。”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的《习仲勋传》中,习仲勋多次回忆,他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是受著名革命作家蒋光慈的长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的影响。不仅仅是习仲勋,胡耀邦、陶铸等也是在蒋光慈作品的影响下,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的。



30.金寨红25军、红28军军部旧址
红25、28军合编旧址位于金寨县汤汇乡豹迹岩村胡氏祠。1934年4月红25军和红28军顺利会师后,在这里完成了整编。后红军由徐海东等指挥,于1935年9月16日胜利到达陕西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红27军会师,成为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被誉为“长征先锋”。
金寨县红25军军部旧址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全面展示红25军的辉煌历程。红28军旧址是以红28军的建立、重建、再建为主线,突出红28军重建及其战斗过程。
金寨红25军、红28军军部旧址现有房屋12间,至今保存有极为珍贵的红军标语。其中一侧墙上写着“活捉匪首刘镇华”的标语,署名是“红28军政治部”。在胡氏祠的另一侧墙壁上,还有这样的红军标语:“坚决恢复皖西北的苏区!红28军政治部”、“反对官长,不打苏区的工农”等。1981年9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