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班”故事续写60个春秋
 日期:2023-03-03   浏览:536   来源:山东省红色精神干部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返回列表

2023年,初春的辽东积雪遍地。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雷锋班”时却看到满目葱茏,道路两旁种满了松柏,四季常青。火红的标语——“岗位学雷锋,强军当先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时有戴着“雷锋帽”的战士们喊着号令,排着整齐的队列走来。

在这个三面环山的军营里,可以看到如今20多岁雷锋传人的样子: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青春勃发,激情似火,在“雷锋班”这座大熔炉里,一代代雷锋传人淬炼磨砺,奋斗成长,“雷锋班”故事续写60个春秋,雷锋精神接力传承,成为永恒的时代精神坐标。

战术训练。邬同琦供图

——————————

重生:雷锋传人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一个满载荣耀的班级,60年来,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29次。在雷锋老班长的床铺旁,常年摆放着一个荣誉柜,柜子上是鲜红的班旗。对于“雷锋班”的战士们来说,“最大的愿望是给老班长争光,把自己的军功章放在里面。”

“别看他们现在这样,刚进来时一个个都是‘刺儿头’。”“雷锋班”所在营的政治教导员杨加木笑着说,“部队就是锻炼人,来到这里,就是‘雷锋班’的传人”。

让杨加木津津乐道的衣用帅是“雷锋班”第240名战士,“当时与他同届的战士不乏来自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他在其中并不显眼,一路逆袭成长为国际比武尖子。”

“其实衣用帅成长得不算快,培养了5年才拔尖。”其间,杨加木经常变着法儿地给衣用帅讲老班长的故事。为鼓励他重拾自信,就讲老班长的“苦难童年”;发现他一训练就浑身起疹子,被诊断出“铁过敏”,杨加木就一边给他买白手套,一边给他讲老班长夜投手榴弹不服输的故事。

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衣用帅觉得自己和老班长有了相似之处,“老班长原来也为训练成绩苦恼过,但他没打‘退堂鼓’,而是苦练过关,突破身体条件所带来的局限,从不及格很快逆袭到优秀。”

对这位1997年出生的年轻战士而言,60多年前老班长自我激励话语,对今天的自己仍然奏效:“老班长说——是光荣的战士,还是可耻的逃兵,那就要看你在困难面前有没有坚定的信念了。”

当思想认识爬过陡坡,衣用帅戴上白手套再次走到训练场时,他好像能感到老班长在身边来回奔跑练习的模样,“像是不知疲倦的飞梭。”

寒来暑往,苦练不辍,他成了连队里出名的“重装车王”,面对近1米高的车门,可以奔跑着一步跳跃到驾驶座里,毫秒必争地发动手中的“庞然大物”。重装备运输车在他的操纵下可以在各种障碍前灵活自如地奔驰。

2020年,他远赴俄罗斯参加国际比武,最终取得重装备运输车单车赛和接力赛两项第二名,当年荣立二等功。当“二等功臣之家”的牌匾被敲锣打鼓地送回山东老家时,几乎全村的人都出来道喜庆贺,他的父母笑得合不拢嘴。

在“雷锋班”,每名战士都有一本《“学雷锋做传人”成长精进手册》,战士们又叫它“新版雷锋日记”。国际比武前,杨加木送了衣用帅一本,他在日记里写下两个“愿望”,“一个是为国争光,一个是入党。”如今,衣用帅的两个愿望都实现了。

像衣用帅一样“逆袭”的战士有很多,雷锋传人的进步并非偶然,追溯一下“雷锋班”历届班长当兵之前的“历史”足够让人惊讶:18岁进部队前,第27任班长牟振华还留着长长的斜刘海;第26任班长张阳还在“叛逆期”,对父母的管教不以为然;第25任班长毕万昌正筹备着“开饭店”。

经过部队大熔炉的淬炼、洗礼,牟振华踢着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张阳站到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帮老班长领回了“最美奋斗者”荣誉奖章;毕万昌在帮助别人中体会到一种快乐。

“思想疙瘩解不通,翻看《雷锋日记》两分钟。”现任班长牟振华经常对“雷锋班”里的00后战士说起这句顺口溜:“我们都是普通人,都会有思想波动的时候,多看看老班长和我们一样大时怎么想、怎么做的。”

经过历练,他们成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军人,为理想与信念而坚定执着。

追寻:到底什么样的兵像老班长

雷锋传人的选拔标准严苛复杂,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选择最像雷锋老班长的。”杨加木第一眼见到牟振华,就明白他属于“雷锋班”,“很爱笑,训练很拼,练得很猛,走下训练场经常大汗淋漓,浑身泥泞。”

到底什么样的兵像雷锋老班长?不同雷锋传人眼里有着不同的理解。

98年出生的战士苏宇航觉得热播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就是老班长,“不抛弃不放弃”像是老班长能说出的话,他感觉自己也有点“轴”,日常训练时如果没达到自我预期,腿抽筋了也得继续练下去。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儿,2022年11月,他勇夺全旅单兵综合成绩第一,并荣立三等功。

94年出生的副班长叶子贵最喜欢老班长拉着手风琴的照片,听说老班长打快板也很厉害,他特意网购了一套,开始自学快板,并且小有成就。野外拉练时为了缓解疲劳就给战士们来一段,作品种类丰富多样,有学雷锋的,有学党的二十大的……

战士们“平时学雷锋,战时敢冲锋”。他们知道,雷锋老班长其实原名叫“雷正兴”,两次改名就是为了勇攀高“峰”,敢于冲“锋”。

“雷锋班”的战术训练场在深山中,要沿着蜿蜒的山坡一直往里走,没有醒目的大门分界,途中经过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从这里走向战场。即使早春时节,依然如三九天般寒冷,山坡上铺满积雪,走起路来很容易打滑摔倒。战士们有时需要把大型运输车开到坡顶的山坳里训练,这里被战士们称之为“老虎沟”。

从“老虎沟”里训出来的兵更是“老虎”,他们可以面不改色地与行进中的车辆对跑,而后两步跃上车顶;可以几秒钟迅速隐入山林看不见行踪……这些“神技”在00后新兵眼中是“稀松平常”的基础训练。战士顾元超说,“在新兵连时就训练这些,当时苏宇航是新兵连里的班长,新兵们看到他演示这些项目时,觉得好酷。”

真正让战士心里打鼓的是“雷锋班”保留了半个多世纪的传统训练课目——汽车通过高空交叉轨道桥。

1964年,正是凭借这项过硬的专业技能,“雷锋班”荣获全军一等奖。从此,这项课目成了每个“雷锋班”战士必经的考验。交叉轨道桥是用六根铁轨搭设在弹坑之上,汽车通过时两侧车轮同时上桥,在两个交叉点上需要打两次方向。训练难度大、危险度高,是对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就像走钢丝一样,稍不留神就掉下去了”。

“现在我们训练的还只是3米深的弹坑,真到了战场,实际的深度看不见,也不容你细想。”牟振华经常听前几任班长讲起坚持这个课目的初衷,因为它曾替老班长守护过抚顺这座城市。

早在牟振华出生一年以前的1995年夏天,洪水突袭抚顺,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官兵奔赴抗洪第一线。然而,通向溢洪坝唯一一条道路却被洪水冲出一条10余米宽的大沟,滔滔洪水呼啸着奔涌而下,车队受阻。彼时,“雷锋班”的战士们冲了出来,在10分钟内迅速架好了轨道桥,为抗洪赢得了宝贵时间。

时光荏苒,永不退缩。对战士而言,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实战”那一刻,苏宇航还记得刚到连队第一次去救火时的场景,他们所负责的是“消防无法到达的位置”,火在眼前“蹭”地一下蹿到四五米高,但苏宇航看到,身边的战士都在向着火光往前冲,“有的甚至不顾凶猛火势,哪里火大往哪儿冲”。那一瞬间,他心底里最后一丝胆怯也被扑灭了。

珍视:永远的榜样,也是永远的家人

这些年来,“雷锋班”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参观者。在这里,他们感动于老班长被珍视厚爱的场景:被鲜花簇拥的雷锋铜像被战士们擦得锃亮;寝室墙壁上刻着醒目的“老班长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红色字体;新入班的战士会住在老班长上铺,在入班仪式上从现任班长手里接过雷锋用过的枪、新版的雷锋日记……

相比有形的存在,更多是藏在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在“雷锋班”战士们的心中,老班长既是永远的榜样,也是家人一般的存在。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雷锋班’的战士都要把老班长带在身边。”说出这句话的,是“雷锋班”最年轻的00后战士舒腾。无论是野外驻训,还是远渡重洋执行维和任务,“雷锋班”的战士走在哪里就把雷锋精神传播到哪里。

“时间越久,越能感觉到老班长一直守护我们。”如今在“雷锋班”时间最长、年纪最大的战士是29岁的副班长叶子贵。2020年,他曾远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见证了战争留下的疮痍,“火箭弹在营地跟前爆炸,最近的一次爆炸离外墙仅仅20米左右。”

就是在这样枪林弹雨的环境中,叶子贵和战友们在维和营地内建起了一座雷锋精神展馆,竖立起雷锋雕像。那段时间他每天去废旧仓库里“捡破烂”,“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也要想方法打磨成最合适的大小,哪怕差一毫米都不行。”

这是叶子贵在海外感觉到内心最安定的时刻,好像在和老班长做着相似的事情。“老班长就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了节约,他生前经常捡废旧的螺丝钉收集起来。”身处维和战场的日子,叶子贵经常擦拭老班长的铜像。一次,阳光照射在雷锋像上,叶子贵抬头那一瞬间,好像真的感受了老班长在阳光下对他微笑。

战士们能随口说出太多关于老班长的深情回忆,有时故事刚讲个开头,就绷不住红了眼。

当兵之前,牟振华信奉“硬汉流血流汗不流泪”,可自从当上“雷锋班”班长,他往往是最先泪流满面的那一个。

2月12日,“雷锋班”第九任班长祝星发“回家”看老班长,耄耋之年的祝班长穿着老式军装,佩戴着军功章在人们的簇拥下到来,临别时却特意挑选了一个无人的午后。这一天,战士们都在进行战术训练,祝班长静静地在老班长的铺位旁坐了一下午,他仔细看着荣誉柜里陈列着的奖章:有叶子贵的和平勋章,有衣用帅的二等功,有苏宇航的三等功……待牟振华穿着作战服风尘仆仆归来看到祝班长时,不禁吃了一惊,他赶忙迎上去:“您什么时候来的?”祝班长露出温暖的笑容:“最近很忙吧,等你们半天了。”

两位“雷锋班”班长,在老班长身边聊了很久,还是绕不开怎么当一名雷锋那样的好班长。夜幕降临时分,祝班长拥抱了每一位战士,他更用力地拥抱牟振华,拍着他肩膀说:“辛苦了,期待你们的好消息!”

牟振华的泪水早已止不住,“虽然和有的‘雷锋班’班长是第一次见面,却一点也不陌生,每次都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续写:越来越多的雷锋传人化身“无名雷锋”

走下训练场,回归生活的日常,这群20多岁的战士骨子里都有一副“热心肠”,热衷做好事不留名。

最让战士们津津乐道的是“雷锋班”所在连队政治指导员侯伟两次救人的事迹。

两次救人时隔11年,第一次是2011年4月,去超市购物时,他在被撞得变形的出租车里抢救出母子二人;第二次是2022年12月,休假归队时,他救下了一名被撞倒在地的外卖员。在伤者得到妥善安顿后,他都选择悄悄离开。被救者多方打听,等锦旗和感谢信送到部队了,战士们才知道指导员侯伟的见义勇为。

“雷锋老班长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我们也一样。”侯伟很欣慰地看到,连队里经常会收到一些感谢信,越来越多年轻的雷锋传人化身“无名雷锋”。前段时间,侯伟听说自己2011年救下的男孩如今也当了兵,他高兴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我想这就是学雷锋的意义,这就是雷锋传人的责任。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

60年过去了,据不完全统计,“雷锋班”陆续收到47万余封来信,这些信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让牟振华感到开心的是,“写信的大部分都是青少年,他们都在呼唤同一个名字。”

这些信中,有的被孩子插上“鸡毛”标注着“十万火急”,有的是需要翻译的盲文,有的漂洋过海写满外文,也有让战士们“收到后就坐不住的”。

60年来,“雷锋班”的战士保持着当校外辅导员的传统,战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也是长大了一拨儿又一拨儿,但与雷锋学校学生们的书信往来从未间断。

“雷锋叔叔,您的名字将在我们心中闪着不灭的光辉……”最近,“雷锋班”的战士们收到一封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少先队员们的来信,学生们在信的结尾写道:“您那光辉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当晚,“雷锋班”的战士们集体给这群孩子回信,他们写道:“让我们一起努力,让雷锋精神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戴月婷 高旭 母建鑫 于世奇 高荣建 刘斌臣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梦圆“天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综述(一)下一篇:江河焕绮万物生江苏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0.278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