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生,公共服务增福祉(坚定信心开局起步)
 日期:2023-02-05   浏览:638   来源:山东省红色精神干部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返回列表

春节期间,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大龙湾村村民张邦勇、路小妹夫妇家里暖意融融,院门口、窗户上贴了春联、“福”字和窗花,农家小院装扮得格外喜庆。

“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工作人员特别关心我们,一入冬就给我们送来了棉衣、棉被,春节前又送来米、面、油,让我们安心过节。现在生活不愁,每个月都有低保金、残疾人补贴,村里还给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政府关心我们,新一年,我们也好好干!”路小妹说。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在医疗、养老、托幼、住房、教育等领域持续发力,筑牢底线,补齐短板,推出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迈上新征程的神州大地充满生机与活力。

强化医疗服务水平,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过节前拿了3个月的降压药和一些常用药,药备齐了,心里更踏实。”在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过七旬的夏大爷发现,以往最多开一个月用量的慢性病药物,现在可以开具3个月的长处方。

“我们对辖区内1.6万名65岁以上重点人群进行了梳理,对那些高龄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重点关注。除了延长门诊慢病处方,还对一些独居老人或腿脚不便的老人,及时予以健康照护。”该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朱兰说。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今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各地统筹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扩充重症医疗资源,重点抓好老年人、慢病患者等人群的救治。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国家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和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应开尽开、应设尽设。扩容全国的重症医疗资源,增加二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医疗资源,重点拓展三级医院的重症医疗资源,包括床位、设备以及人员培训。

与此同时,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努力实现病有所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过去看病要到100多公里外的福州市大医院,现在县医院就能治疗。”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联合镇的蔡大爷患有贫血症,受益于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目前,我国县域医共体数量超过4000个,800多个县市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诊率超过90%。

近年来,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不断健全,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目前,全国已经设置13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0个,组建医联体1.5万个,建立起由上到下辐射的优质医疗资源网络。

——医药改革持续释放红利,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报销比例又提高了,老伴看病花钱更少了。”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东庞社区的吴大爷说,常买的5种药总计148.73元,医保报销之后个人只花16.89元。据介绍,东营区通过实施公共服务(医保)领域标准化试点项目,将就诊定点、药品配送、医保结算下沉到了慢性病患者集中的130个村(社区)卫生室,报销比例由城区的75%提高到90%,进一步方便了慢病患者拿药,降低用药负担。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医药改革持续释放红利。2018年以来,我国已落实国家组织集采药品7批294个,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2类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平均降幅分别为53%、88%。人均医保补助标准则提高到2022年的610元。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越是特殊时期,越需要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越需要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一项项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的举措,正在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不断提升民生温度。

民生底线兜得更牢,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每天进行一小时的康复训练,现在都能下地走路了。”冬日暖阳下,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特困失能人员杨志茹面色红润,正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活动身体。

杨志茹前几年突发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乡里将他送到了县里的特困失能人员集中医养中心。在这里,专业护工照料饮食起居,医生定期帮助进行康复训练。“我在这里生活居住都是免费的,日子踏实多了。”杨志茹说。

衡水市民政局局长张英军介绍,衡水市近年来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千方百计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当地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低保、特困审核审批时限由过去的37个工作日压缩到30个工作日内,急难型临时救助24小时内先行救助。

春节假期刚过,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残疾人直播电商基地渐渐恢复了平日的热闹忙碌。镜头前,直播带货的林萍萍开朗自信,下播后,记者才发现她腿脚不便。在龙岩市残联的帮助下,她参加了龙岩市残疾人互联网孵化基地的云客服培训班,成为一名电商主播。“在这里,我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收入。”每个月稳定的收入,不仅保障了林萍萍的基本生活,更为她带来了自信和希望。

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是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福建省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福建全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实训基地达263家,从事电商就业创业的残疾人达1.2万人。

民生短板加快补齐,保障网络越织越密。

“孩子上了公办幼儿园,离家只有10分钟的路,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居民潘伟很开心。2022年新建成的织北幼儿园设施齐全、师资专业,满足了不少家庭就近入托的需求。不只是幼儿园,近年来,吴兴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持续扩充公办学位,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总投入年均增长10.8%,积极推进教育共同体办学模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管陶乡岩角村,村民们切身感受到“四好农村路”带来的好处。“原来下山要花一个小时,现在只用20多分钟。”岩角村党支部书记申燕军说,日益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不仅让乡亲们出行更便利,还把更多的游客带进了山里、更多的山货带出了大山。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今,这张保障网正织得更实、更密。养老金水平持续上调,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稳妥推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断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综合社会保障政策也在落实落细……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老一幼”是民生保障的重点,也是不少家庭急需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增加针对养老、托幼的普惠性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截至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36万个、床位812万多张。

“过年的饭菜很可口,有鱼有肉,还能下象棋、打乒乓球,热闹着呢!”72岁的老人管华范说。春节期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渡口驿乡管新庄村的幸福院里年味十足。工作人员管以政介绍:“有了幸福院,村里的老人们得到了悉心照顾,生活更方便了,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们也更加放心。”

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依托“党建+”邻里中心建起的“近邻学堂”,开展免费兴趣教学,提供托幼托教服务,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2022年,我国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同时多渠道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近3年累计新增托位20万个,进一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断满足群众品质化、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

拿起手机,点击屏幕,各种方便快捷的助老服务就能送到家中。如今,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智慧养老的便利。打开一个名叫“秦皇岛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的微信小程序,既有“拨号下单”“医护到家”等医疗服务,也有“家政保洁”“上门维修”“康复辅具租赁”等多种服务内容。秦皇岛市民政局副局长张艳梅介绍,市里通过社区日间照料站和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助老服务,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目前平台已接入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192家、服务提供商50家,架起了老年人与养老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云上桥梁”。

“5年内五折租房,每年领取8000元的租房补贴,大大缓解了我的房租压力。”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新就业的安徽籍大学生谢鸿鹄,享受到了厦门市针对新就业大学生的租赁住房保障政策。福建省近年来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建设。到2025年,福建计划新建改建保租房36.5万套(间)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我国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享有、便利可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报记者 冯 华 申少铁 史自强 钟自炜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直播带货助农增收(新春走基层)下一篇:江苏南京:61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800亿元>
0.297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