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除夕夜的医者:遥望烟火迎向光亮
 日期:2023-02-02   浏览:624   来源:山东省红色精神干部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返回列表

新春走基层

我们从小便听过关于“年”的故事。

相传,“年”是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恶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每至岁末,“年兽”入村。为了抵御它的进攻,人们放爆竹,贴春联,这便成了“过年”。

这几年,有这样一群人,身披白衣战甲,守护在每个岁尾时节,成为了我们抵御“年兽”的“尖矛利盾”。

【新春走基层】除夕夜的医者:遥望烟火 迎向光亮

除夕,急诊科一名护士正在为病人输液。穆子叶 摄

“我上班满二十年了,以前在病房里经常除夕夜值三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一科王慧护士说。每年三十,妈妈都会很晚才从医院回家,是她的小儿子旸旸关于“除夕”的记忆。“最喜欢妈妈头戴燕尾帽,身穿白大褂的样子,走起路来可威风了!”

对王慧来说,2020年1月24日也是一个达旦不眠的除夕。那一天,她向院领导递交了请战书,作为天津市第一批中医医疗队员随队奔赴武汉抗疫救援一线。“我当时走得急,前一天通知,转天早晨就走,家人还是挺担心的。每天都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充满雾气的护目镜,心情有些憋闷,但患者的肯定总能带给我信心。”提起那段日子,王慧总是觉得有说不完的故事:“当时是随张伯礼院士出发的,一腔热血,希望能为国尽力。”

【新春走基层】除夕夜的医者:遥望烟火 迎向光亮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一科的几抹除夕“新春红”。穆子叶 摄

2023年1月初,全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达到高峰。这让虎年的最后一个月弥漫着紧张气息。

“第一波已经过去了。一般从(除夕)下午开始,病人会渐渐多起来。感染高峰的时候,我们在急诊楼道里加了几十张座位。有时候实在坐不开,病人就自己带着板凳过来。最忙的一个上午,留观区就有70到80个病人,抢救室里还有40个左右。”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真回忆。

【新春走基层】除夕夜的医者:遥望烟火 迎向光亮

除夕的早晨,急诊患者尚少。穆子叶 摄

据统计,在感染最高峰的时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每日就诊量超600人次,120救护车近百辆,相当于以往急诊工作的三倍以上。2022年12月一整月,医院急诊接诊共16870人次,危重症抢救人数1088人次;发热门诊接诊共7260人次,门诊接诊70555人次;入院共1197人次。

“经常一天下楼十几趟去急诊科看病人。当时我们在病房就穿半袖,有时候都能浸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一科副主任医师李晓丹说。

2021年的腊月二十八,她随队前往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支援。“也是过年,去了两个月,两个孩子都很想我。每天都会路过家门口,但也不能回去。但是,我们科室6位医生,4位家在外地,每年春节都不能跟家人一起过的,大家都没有节假日。”

【新春走基层】除夕夜的医者:遥望烟火 迎向光亮

呼吸一科副主任医师李晓丹正在查房。穆子叶 摄

刚下夜班的呼吸一科年轻医生李玉倩被同事亲切地唤为“小朋友”,她正在完成虎年最后的一系列任务:查房,修改医嘱,妥善安排病人,并和下一班的医生做好交接。然后,下班回家,和父母团聚。

“压力挺大的,最近都没回家。我去年12月8日刚刚入职,就赶上了大批病人涌入,还有很多重症患者。需要让自己从一个学生角色快速切换到医生角色。以前在书上怎么看都记不住的东西,那一刻真的特别深刻。”李玉倩这样回忆自己“初出茅庐”的12月。

“当时也感染了,但是整个科室都在带病坚持,自己不来,别人还要带病替你的班,我们都不忍心。”在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李玉倩第一次为患者戴上了呼吸机,“成长了很多”。

“肺里是啥情况?有没有外伤和感染的创面?您先帮忙输上液。我先跟两位上机患者的家属谈一下,马上下去!”李晓丹挂断电话,匆匆往急诊科走去。

医院里,除夕的忙碌还在继续。也许,他们错过了与家人的那顿年夜饭,只能遥望窗外璀璨绚烂的烟火。每个年末岁尾,他们都在那里,扛起“尖矛利盾”,为我们抵御凶猛的“年兽”,为了万家的团聚而努力,迎接新年的第一束光亮。(记者 穆子叶)

来源:光明网


<上一篇:《中国新远征》第二期《思想之光》下一篇:经济稳步回升前景可期(锐财经)>
0.218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