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视线|强化招聘信息监管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日期:2023-01-31   浏览:647   来源:山东省红色精神干部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返回列表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却被要求缴纳保证金、培训费、材料费等各种费用;明明是“高薪招聘”,入职后却发现原来是刷单诈骗等违法行为;工作找了一圈,没想到因为泄露个人信息而背上贷款……

春节过后迎来求职高峰,应聘求职人员陆续增多。近期,多地公安机关发出提示,提醒求职者在找工作过程中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全面了解相关信息,不要轻信招聘广告,避免“踩坑”。

许多读者也致信致电本报,建议建立健全网信、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商务、工信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强化对招聘信息及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监管,坚决查处“黑中介”、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营造良好就业环境,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未入职就要求缴纳费用?

涉嫌违法,坚决拒绝

在警方通报的相关案例中,“招聘广告”诈骗案例较多。据了解,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发布招聘广告吸引求职者后,以需要支付面试费、体检费、培训费等为名要求汇款,现金到账立即转走,并拉黑联系方式。还有的中介以待遇丰厚的招聘启事吸引应聘人员,收取服务费后却称相关职位已满,虽然承诺尽快联系合适的工作岗位,结果却是用各种借口敷衍求职者。

吉林长春市读者刘凯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前不久,他找工作时看到一家公司高薪招聘消防操作员,工作人员表示可以一边上班一边考取相关资质,但需要参加培训班。刘凯觉得工资待遇不错,于是报名了相关培训课程,并缴纳了2700元报名费。培训机构开具了证明,让他等待入职消息。没想到一周后,当刘凯准备入职时才发现,公司已经人去楼空,工作人员也失去联系,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记者调查发现,像刘凯一样有类似遭遇的求职者往往是被招聘广告中诸如“高回报”“收益快”等条件所吸引,忽略了其中暗藏的风险,降低了防范意识。

甘肃天水市读者陈磊梁说:“高收益低风险是招聘广告诈骗的惯用手段,以高薪诱惑求职者的同时伴随着不相匹配的低门槛,比如不需要学历或工作经验,年龄范围很宽,工作内容很轻松等等,有的甚至称‘只要会上网就可以上班’。遇到这样的广告其实就应该提高警惕了。”

有的求职者认为这类骗局主要以钱财为目的,但不法分子盯上的除了钱财,还有个人信息。在一些案例中,不法分子以招聘为名盗取个人信息,用各种名义收集求职者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信息,甚至还要求激活支付软件中刷脸转账的功能。在获取这些个人信息后,立即在各种平台贷款,有的求职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了上万元的债务。

“如果公司要求求职者入职前缴纳保证金、培训费等各种费用,应该予以坚决拒绝,这些要求都是违法的。”浙江湖州市读者王颖说,应聘者不要轻信高薪工作,凡是就职前需要先垫付款项的都要拒绝,也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等,“求职应聘过程中还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报警。”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显勇表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力扣留他人证件,求职者切勿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如有需要,仅向有关人员出示即可,需要提供证件复印件或者影印件的,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如果对方要求入职前进行培训,要注意识别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条件薪资水平大体一致等,避免上当受骗。”王显勇说。

实际岗位与公司承诺不符?

注意留存合同等证据

求职者在应聘时要睁大眼睛注意防范,应聘后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要注意公司的性质、工作内容等。

赵女士2022年通过应聘进入一家影业公司。当她与公司签完合同入职后,公司却迟迟不安排工作,还要收取每月1500元左右的管理费。赵女士调查一番后才发现,原来签合同的公司是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只是与挂名的影业公司有业务往来而已。赵女士要求离职,却被告知所有费用都不能退。“我发现这家劳务派遣公司经常改名字,用相同方式欺骗了不少求职者。”赵女士果断向有关部门举报了这家公司。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公司抓住求职者对公司性质、合同内容、法律法规等不够了解的弱点,要求求职者与第三方用人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合同,以劳务派遣形式进入用人单位工作。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就会因为实际用工单位与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不同,导致自身合法权益受损。

还有的公司向求职者承诺的岗位与实际工作情况不符。有的公司以试用期为幌子,等试用期结束就以“不匹配岗位”“能力不行”等种种借口表示求职者考核未通过,然后继续招募新人顶替;有的公司举办大量招聘会,利用招聘会、招聘广告等包装自身,但实际招聘人数却屈指可数;还有的公司招聘某类型员工比较难,就先以另外岗位将人招进来后再调整岗位,比如明明招聘的是销售岗位,入职后却被派去做重体力劳动。

针对这些情况,广东君信经纶君厚律师事务所律师欧阳锋建议,在应聘过程中,求职者应当注意留存合同等证据,入职前尽量通过书面方式了解清楚上班地点、薪酬情况等与工作有关的信息,若入职时发现与招聘时约定不一致的,应当及时通过书面方式确定,避免后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在劳动仲裁、诉讼等法律程序中,劳动合同十分重要,求职者应当在入职前与公司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并仔细查看合同内容,避免被忽悠。”欧阳锋说。

“求职者在应聘时应全面了解用人单位、招聘职位,特别是薪酬较高、福利优厚的岗位,尽量通过用人单位官网查询或者向相关机构核实工作内容和性质,核对薪资水平是否合理,以防被骗。”王显勇说,目前,企业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比如工商注册信息、注册地、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如果这些信息无法查询,或者查到的内容和发布的信息不相符,就要提高警惕了。”

网上招聘信息真假难辨?

选择信誉度高的正规网站

互联网招聘平台是求职主要渠道,但网上各种信息真假难辨,信息不对称也让求职者处于弱势地位。有些传统招聘骗术借助网络实现了信息化,与传销、非法集资、网络借贷等相互交织,损害求职者权益的同时,也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湖北武汉市读者王女士前不久在互联网招聘平台上看到一条广告,称兼职网络刷单每月可收入过万元。王女士和对方联系,对方表示只需按要求完成网络交易,就能返还购物本金以及本金金额10%的佣金。王女士按照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先后完成了多笔转账交易,但对方迟迟不返还本金和佣金,直至最后失联。王女士赶紧报警,这才发现,这伙骗子已经在不同地区作案多起。

有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招聘成本低、渠道多、传播广,还可以轻易获取各种名目的“入门费”等,因此成为虚假招聘多发高发的主要领域。“有些平台为了经济利益,放松自身监管要求,对虚假招聘信息不管不问,对求职者维权诉求不理不睬。还有的平台甚至无需认证就可以随便注册,也为虚假招聘提供了方便之门。”这位业内人士说。

江苏连云港市读者吴学安在来信中说,网上招聘骗局花样翻新,暴露了招聘信息发布平台的监管短板,“针对网络招聘乱象,必须加大治理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他建议,相关部门应明确互联网招聘平台的法律责任,建立完善互联网招聘平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倒逼平台加大对职位信息真实性的审核,让互联网招聘平台真正成为更多求职者的好帮手,通过多方合力打击网络虚假招聘行为。

近年来,为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检查,有效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活动,为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就业营造更好市场环境。

针对互联网招聘平台出现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对规范网络招聘服务作出规定,要求从事网络招聘服务应当履行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等义务;应当建立完备的网络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对用人单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得以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向劳动者收取押金,应当明示其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事项。

专家和读者建议,为避免掉入招聘陷阱,求职者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比如选择高信誉度的招聘网站或到正规的人才市场;注意核实招聘企业的真实性;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注意保留收据和发票,应聘后签订书面合同等。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付雷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健全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加强线上诉讼服务和互联网审判,持续推动案件繁简分流、简案快审,使合法权益尽快得以实现,各种争议得到依法快速解决,切实降低诉讼成本。

版式设计:张芳曼

彭 波 向子丰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北京51项改革清理隐形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下一篇:各地提早谋划春耕备耕确保粮食安全“开门稳”>
0.199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